葬礼是亲人为亡者送上的最后一份礼物,所以不要让人随便安排。
【面对生死】关于死亡这回事... 从宗教解析殡葬礼仪
每个宗教信仰对人死后的去处有不同诠释,殡葬仪式也不尽相同,但最终各宗教对死亡的观点又是否会殊途同归?
大马生死特展邀请了国内五大宗教团体代表同台畅谈,《从宗教解析殡葬礼仪》谈死亡这回事。
人死后去哪里?能否重来?
严家建道长:道教观点,人死后魂魄会在七七四十九天后消失在阳间,之后去到另一个空间──黄泉。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就去地狱接受惩罚,在刑罚满了之后就会去阴曹地府,所以道教主张为亡者做超度法事,把受苦的亡魂超度到南宫,好让他们可以重生为人。
周建基牧师 :基督教对死亡看法建立在根本信念。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身体,会去到不同空间,如属于上帝的就去上帝那里,如不属于上帝就去地狱。灵魂是无法与活着的人有联系,也不能享用所供奉的东西。
觉诚法师:佛教主张老病死生,就如吃了瓜果的种子丢到土里后会长出树来,继续延续生命,所以佛教称为往生,不是死亡。佛教相信有来生,死亡就是人生毕业,而今生的成绩单是自己填上去的,平时所做的事情就 是成绩单。死亡,只是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旅行,平时要提起正念,那?往生得也很自 在,不会害怕死亡。
黄大华神父:天主教徒相信,人死后就进入永生,灵魂会离开肉体;死亡也不是生命的毁灭,只是 生命的改变。人最后有4件事情等待着面对,分别是死亡、宣判、天堂及地狱。死亡,就是灵魂与肉体分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不确定的是时间、地点及死法。宣判,是根据一个人的善行与罪恶,来判决你是去天堂还是无止境痛苦的地狱。
廖勇锋:伊斯兰教对死亡的观点是,凡是生命都会尝试死的滋味,视乎自己如何面对即将来临的日子。真主在创造人时就注入灵魂,生命结束灵魂就会离开身体,所以在活着时就要做善报及忏悔,为迎接死亡做好准备,等待被召回到真主身边的一天。我们相信后世,人死后就是驿站,等待后世的审判,所以活着时候就要做善功,无论是天生有障碍或缺陷,都要等待真主的感召,不可放弃。
结论:活在当下做善事最重要,复活不是生命重来,而是另一个生命的诞生,活在当下是决定死后的去处。
可以谈谈各宗教的死亡殡葬礼俗做法吗?
严家建道长:很多人以为华人葬礼都是与道教有关,其实不然,华人传统葬礼分为习俗与宗教,但人们往往都把两者混淆了,如在棺木上放伞或陪葬品,那是习俗,不是道教仪式。做七,也是传统习俗,不是宗教仪式。
习俗可以有但不应太执着,很多时候因为执着而导致家人闹翻。道教的殡葬礼仪主要是拜忏、超度,道士只是中介引渡亡魂到南宫,所以道士只是主持法事。在做法事时,家属都会质疑到底是否灵验,亡者得以被超度,这要看个人造化。
法事上的一些仪式如诵经、拜忏,生人在做这些仪式时也同时得以忏悔。
周建基牧师:基督徒都知道死后回去哪里而不会感到害怕,所以基督徒葬礼是为活人而做,而不是为死者而做,相比之下基督徒的葬礼是简单但不缺严肃,注重唱诗、分享,以安慰及鼓励活着的人。
觉诚法师:佛教的葬礼并不虚荣、铺张,但基于华人过去5000年的传统习俗,葬礼要烧大房子、 纸人、汽车给先人,这都是后人的一种想像,希望先人死后能够享受一切,总之不要过度迷信。
佛教是一个自觉宗教,最重要的是生前做好事,好好过日子,在生时活得有意义,往生也不怕,所以最好在生时就安排好后事,让家人不起争执。生者也不要在葬礼上不断哭,好好说话,让往生者安心离开,不要留下大家脱离的缘分,要诵经为亡者祈福,让亡者与生者都各有所归。
廖勇锋:伊斯兰葬礼是简约快速,让死者尽快入土为安。我们也不允许哭哭啼啼,因为这令人失去意志,情绪失控而哀怨真主安排的一切,无法接受无常死亡的发生。这时虽然死者灵魂已经离开身体,但还是可以听到,所以生人要勇敢接受死亡,可以伤心,但不要牵动其他人情绪。
伊斯兰信徒的葬礼是节俭的,生下来时不带任何东西,(亲人只需为死者净身用白布包裹)。下葬,不需要任何贡品,不浪费资源。同时,为了避免亡者尸体转变,必须尽快入土为安。
若亡者是穆斯林而至亲是不同(信仰至亲还是可以为死者做最后的处理如净身或与亡者告别,送亡者最后一程。
黄大华神父:人死后,教徒们会去圣堂告诉我们,给亡者办告别礼。出殡当天会做弥撒,我们会特别为亡者祈祷,生者也通过祈祷让亡者脱离痛苦。在告别礼上,亲友为亡者举棺时不要背对着棺木,要尊重亡者。
出殡后,也可以继续为亡者祈祷,弥撒,以示对亡者的尊重,也提醒生人要把握及珍惜身边的人,孝顺父母及好好陪伴家人。
黄大华神父(左起)、廖勇锋、觉诚法师、周建基牧师、严家建道长分别代表五代宗教讨论各宗教殡葬礼仪的差异。右为主持人林锦新。
除了仪式之外,各宗教如何帮助生者减低丧亲哀伤或解开心结?
周建基牧师 :除了仪式之外,亲人去世所留下的结,来不及说再见,都会令生人遗憾终生,因此哀伤辅导是非常需要,不论哪一个宗教。基督教是缺乏这一块,希望以后各宗教在这方面能够做得更好。
严家建道长:一些母亲在怀孕期间流产,母亲会有愧疚感。但在道教观点来看,若因为自然造化成不了你的孩子也无可奈何,而且胎儿不算人,怀孕3个月形与神具备才算人,这也符合科学逻辑,所以也不需太过愧疚。
廖勇锋:在伊斯兰,若胎儿超过3个月已成形,会举行完整的殡葬仪式,包括取名字与埋葬,我们可以为先走的孩子诵经、做善事。
【殡葬礼仪师】为亡者圆满生命做最后一件事
葬礼,殡葬仪式,都有既定的模式,不同宗教、籍贯虽然会有不同的仪式,但殊途同归的都是以规格化仪式进行。也曾经见过一些家庭,在亲人去世后,因为对葬礼安排有不同意见,最终在葬礼上闹得不欢而散,这样的葬礼,亡者能够走得安心吗?
近年来,殡仪业走向专业化,除了为遗体化妆的入殓师之外,还有一个叫做殡葬礼仪师,打点灵堂布置、葬礼仪式,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让丧亲家属没有遗憾的办理好一场葬礼。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的陈勇丰,年纪轻轻的他从事礼仪师工作已经4年了,很多人都不明白他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进入这个行业。
他认为,人,出生后就是“死路一条”,死亡在东方社会是很忌讳的事情,但在一些国家丧礼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反之会如办嘉年华的方式来举行。如墨西哥就有一个亡灵节,玻利维亚会把骷髅当作吉祥物佩戴,印尼苏拉威西镇3年一次的净尸节“马聂聂”,把亡故的亲人尸体带回家同住,仪式充满欢愉气氛。
“其实,礼仪师的工作,就是帮丧亲家属为亡者圆满生命最后一件事,按照家属的要求为亡者准备个性化的丧礼,从中缓和家属的悲痛。”
按要求办个性化丧礼,可缓和家属悲痛
他表示,很多人在亲人离世的当下都崩溃而不知所措,有的因为迷信或各种禁忌,不懂得处理,令人感到悲痛。
他记得有次半夜接到电话,孩子说妈妈去世了当他连夜赶到家属的屋子时亡者还脸朝地躺在地上,家属没有人敢移动,因为家人对死亡不了解与迷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以致日后留下了遗憾。
“印象深刻的一个个案,一位妈妈刚刚过世,孩子问可以再陪妈妈一夜吗?我说当然可以,我们也需要做一些安排,明天早上再回来处理。我吩咐他把冷气调大,向警局报备等等,让他们可以安下心来。”
“另一个个案,爷爷在医院去世了,孩子把他带回家,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躺在他最爱坐的椅子上,泡了他爱喝的咖啡,让所有子孙们与他作最后的聚会,谈谈说说,一个小时后才开始安排后事。”
陈勇丰说,死亡并不急,亲人离世后,不一定要刻不容缓的为亲人办理后事,或者亲人还有些事或心愿未完成的,可以缓一缓。
“你只要让我们知道你还想要为亡者做些什么事情,我们一定会尽力帮你完成。作为礼仪师,需要更多耐心与同理心去陪伴丧亲家属,打造一个安详的地方让他们面对死亡,甚至与亡者遗体有互动,以后回想起也不会有遗憾。”
他解释,或许有些人不理解为何要为亡者办个性化葬礼,认为是殡葬业者行销。其实,个性化葬礼是要展现丧礼主角个性,让来吊唁或追思的人来到时,感觉与亡者有所连接,进而拥抱哀伤,面对死亡。
他主张,葬礼不要让人随便安排,我们的殡葬文化是包容死亡,如果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人缅怀亡者,把失落转换成思念,对家属有疗愈作用,让他们可以在陪伴中面对哀伤,不至于在哀伤里留下遗憾。
“我办理过一个小女孩的个性化葬礼,她只有4岁大。我国很少家长会为小孩子办丧礼,认为不要白头人送黑头人。小女孩的父母想让女儿在家,一个最安心的地方度过最后的时间,但公公婆婆反对。听了他们的心愿后,我跟同事尽力帮助完成他们心愿,把灵堂布置成如小女孩的房间,让父母及亲友可以在安详环境中陪伴小女孩。”
他说,殡葬业要有温度,死亡结束的只是生命,而非关系,还可以留下记忆让亲人有所连接,尤其是对还未准备好要道别的人,为亡者好好办一场葬礼,将可以转化哀伤为怀念,让爱继续成为力量。
“殡葬业并不是一种只完成任务的工作,个性化葬礼也不是要很大的排场,要花很多钱去办。反之可以排除一些仪式,展现亡者的个性,让到来的人感受到这是为亡者而办的葬礼。当然我们不了解亡者,所以家属一定要参与。也不要害怕与亡者接触,可以帮亡者梳头或涂上她最爱的又红,这是家人为亡者送上最后心意。”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要想好自己想要的个性化葬礼,甚至与身边的亲人分享,或许就是给自己的最后一份礼物。
葬礼是亲人为亡者送上的最后一份礼物,所以不要让人随便安排。
2019 March Source: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2019-03/28/content_2029102.html?fbclid=IwAR1jw6i7hpaS8T9zzQ6hNwrpc2k6Z2otbmXbyMJZJ8b8LlXp4twZ2xLHYpo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Cart
Cart is empty.